谁知道过渡元素的电子层排部是怎样的。 ?
摘要:#过渡元素#电子层#原子轨道#能级#电子除了前两类元素(主要是金属元素)之外,还有过渡元素。从过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,很容易判断它们的二次电子未饱和,这使得它们的价态众多,性质复杂。这些过渡元素几乎可以成为酸根的主要元素,如铁氧体、锰酸盐和高锰酸盐。这是由它们的特殊位置决定的。它们位于金属和非金属的交界处,是从金属过渡到非金属的中间元素。
E1s<E2s<E2p<E3s<E3p<E4s<E4d<E4p<E5s<E5p<E6s<E4f<E5d
规则E:np>(n-1)d>(n-2)f>ns
根据这个排
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离核越近,电子受原子核吸收力越大,电子的能量越低。反之,离核越远的轨道,电子的能量越高,这说明电子在不同的原子轨道上运动时其能量可能有所不同。原子中电子所处的不同能量状态称原子轨道的能级。
根据原子轨道能级的相对高低,可划分为若干个电子层,K、L、M、N、O、P、Q….同一电子层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电子亚层,如s、p、d、f等。每个电子亚层包含若干个原子轨道。
原子轨道的能级可以通过光谱实验确定,也可以应用薛定谔方程求得。原子轨道的能级与其所在电子的电子层及电子亚层有关, 还与原子序数有关。
E1s<E2s<E2p<E3s<E3p<E4s<E4d<E4p<E5s<E5p<E6s<E4f<E5d
规则E:np>(n-1)d>(n-2)f>ns
1、不同电子层能级相对高低K<L<M<N…
2、同一电子层不同亚层:ns<np<nd<nf…
3、同一亚层内各原子轨道能级相同,称为简并轨道。
4、原子轨道能级随原子序数增大而降低。
电子轨道亚层在周期表上也有,就是那个S、P、D、F、G等就是亚层排布。
S亚层最多容纳两个电子,D层最多6个,依次为10个、14个。
另外在分析时候还要考虑能级交错。
给你举个例子,铁的亚层在书上标的是3D6 4S2,这就是说,铁的第四层只用到S层,有两个电子,而第三层用到D层,D层有六个,这说明第三层的S、P层都饱和,所以S层有2个,P层有6个,D层有6个(上面分析的)所以铁的第三层有2+6+6=14个电子。
先说说金属。元素周期表的前两个族除了氢之外都是金属元素。由于它们是主族元素,它们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层里电子都是饱和的,除了最外层。这样看,它们最外层的电子很容易全部失去,因此它们的正价很稳定,而且只有一个,等于最外层的电子数。除了前两个族的元素大部分为金属元素外,还有过渡元素。从过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看,很容易判断它们的次外层电子并不饱和,这样使得它们的化合价繁多,性质也很复杂。通常过渡元素都有亚正价,比如说铁的二价正离子就叫亚铁离子,铜的一价正离子就叫亚铜离子。这些亚价的正离子都不是很稳定,在有氧化剂的存在下都会被氧化,成为高价金属离子。而且这些过渡元素几乎都可以成为酸根的主元素,比如铁酸根,锰酸根和高锰酸根等。在这种高假态过渡元素形成的酸中,由于过渡金属最外层和次外层的电子全部失去,这些酸大部分都有强氧化性,比如重铬酸高锰酸等。在化学推断题中,经常使用这些课本中不常见的氧化剂,多了解它们的性质对今后做题很有帮助。在第三主族到第六主族里都有金属元素存在,它们是因为随着质子数增多,都显示了或多或少的金属性。
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都是写在绿框里的,很醒目。非金属元素都一得电子,一般在与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显正价。但这不代表它们不显正价。在遇到极强的氧化剂时,也会显正价,比如七氧化二氯。这些正价的氧化物溶于水也会形成相应的酸。这些以高价非金属元素为主元素的酸一般也都有强氧化性,象氯酸,浓硫酸。但是,由于氟的非金属性最强,没有氧化剂可以把它氧化,所以氟没有正价。 请注意在金属与非金属交界的地方,有一些元素,它们呈梯形排列,有铝锗锑和硼硅砷碲。它们兼有金属性和非金属性。这是由它们所在的特殊位置决定的。它们正处在金属与非金属交界处,是元素由金属向非金属过渡的中间元素。 仔细观察镧系和锕系元素。这些元素之所以被排在周期表的同一个格里,是因为它们的性质很相似。它们最外层电子层电子数相同,电子的变化都发生在次外层或倒数第三层。科学家们为了周期表的整洁和了然,把这十五个元素放在一个格里,并且把它们放在周期表主表下面,单列两行。
规则E:np>(n-1)d>(n-2)f>ns
根据这个排
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离核越近,电子受原子核吸收力越大,电子的能量越低。反之,离核越远的轨道,电子的能量越高,这说明电子在不同的原子轨道上运动时其能量可能有所不同。原子中电子所处的不同能量状态称原子轨道的能级。
根据原子轨道能级的相对高低,可划分为若干个电子层,K、L、M、N、O、P、Q….同一电子层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电子亚层,如s、p、d、f等。每个电子亚层包含若干个原子轨道。
原子轨道的能级可以通过光谱实验确定,也可以应用薛定谔方程求得。原子轨道的能级与其所在电子的电子层及电子亚层有关, 还与原子序数有关。
E1s<E2s<E2p<E3s<E3p<E4s<E4d<E4p<E5s<E5p<E6s<E4f<E5d
规则E:np>(n-1)d>(n-2)f>ns
1、不同电子层能级相对高低K<L<M<N…
2、同一电子层不同亚层:ns<np<nd<nf…
3、同一亚层内各原子轨道能级相同,称为简并轨道。
4、原子轨道能级随原子序数增大而降低。
电子轨道亚层在周期表上也有,就是那个S、P、D、F、G等就是亚层排布。
S亚层最多容纳两个电子,D层最多6个,依次为10个、14个。
另外在分析时候还要考虑能级交错。
给你举个例子,铁的亚层在书上标的是3D6 4S2,这就是说,铁的第四层只用到S层,有两个电子,而第三层用到D层,D层有六个,这说明第三层的S、P层都饱和,所以S层有2个,P层有6个,D层有6个(上面分析的)所以铁的第三层有2+6+6=14个电子。
先说说金属。元素周期表的前两个族除了氢之外都是金属元素。由于它们是主族元素,它们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层里电子都是饱和的,除了最外层。这样看,它们最外层的电子很容易全部失去,因此它们的正价很稳定,而且只有一个,等于最外层的电子数。除了前两个族的元素大部分为金属元素外,还有过渡元素。从过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看,很容易判断它们的次外层电子并不饱和,这样使得它们的化合价繁多,性质也很复杂。通常过渡元素都有亚正价,比如说铁的二价正离子就叫亚铁离子,铜的一价正离子就叫亚铜离子。这些亚价的正离子都不是很稳定,在有氧化剂的存在下都会被氧化,成为高价金属离子。而且这些过渡元素几乎都可以成为酸根的主元素,比如铁酸根,锰酸根和高锰酸根等。在这种高假态过渡元素形成的酸中,由于过渡金属最外层和次外层的电子全部失去,这些酸大部分都有强氧化性,比如重铬酸高锰酸等。在化学推断题中,经常使用这些课本中不常见的氧化剂,多了解它们的性质对今后做题很有帮助。在第三主族到第六主族里都有金属元素存在,它们是因为随着质子数增多,都显示了或多或少的金属性。
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都是写在绿框里的,很醒目。非金属元素都一得电子,一般在与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显正价。但这不代表它们不显正价。在遇到极强的氧化剂时,也会显正价,比如七氧化二氯。这些正价的氧化物溶于水也会形成相应的酸。这些以高价非金属元素为主元素的酸一般也都有强氧化性,象氯酸,浓硫酸。但是,由于氟的非金属性最强,没有氧化剂可以把它氧化,所以氟没有正价。 请注意在金属与非金属交界的地方,有一些元素,它们呈梯形排列,有铝锗锑和硼硅砷碲。它们兼有金属性和非金属性。这是由它们所在的特殊位置决定的。它们正处在金属与非金属交界处,是元素由金属向非金属过渡的中间元素。 仔细观察镧系和锕系元素。这些元素之所以被排在周期表的同一个格里,是因为它们的性质很相似。它们最外层电子层电子数相同,电子的变化都发生在次外层或倒数第三层。科学家们为了周期表的整洁和了然,把这十五个元素放在一个格里,并且把它们放在周期表主表下面,单列两行。
内容来源:百度知道
2022-09-27
上一问: 水性漆的优点和缺点?
下一问: 现在铜是什么价格?拜托各位大神
其他问答
丁丁克森唱得那一句重金属是什么歌
18和生活,一个贫穷的街头乐队,主唱是迄今为止摇滚界最英俊的。这首歌也是我每天必须听的。这首歌是乐队成员在阅读新闻报道后创作的。新闻中的主角是一个名叫瑞奇的男孩,他射杀了一名儿童。第一句话是:“Ricky是个小男孩。”
土壤中重金属的超标评价
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有多种方式。首先是土壤形成。对于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,开展土地质量调查和评估
在元素周期表上的过渡金属是哪些
元素周期表上的过渡金属是指元素ⅢB、ⅣB、ⅤB、ⅥB、ⅦB、ⅧB、ⅠB和ⅡB。过渡金属最多可显示+7(锰)和+8(锇)氧化态。前者具有单电子,而后者由于其高能级而具有松散的价电子结合。
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怎样啊?(待遇和前景)
铜陵的支柱企业是一家集团公司,涉及矿产、房地产、物流和机械制造。它具有相对较强的强度。普通工人在我们当地收入不错,普通工人的月薪约2000,不包括福利。管理会更好。铜陵有色金属是中国500强企业之一,安徽十大有色金属规模很大,所以待遇好坏参半。然而,根据你要去的地方,治疗不应该很糟糕。这取决于你自己的发展。这么大的公司...
大家知道不锈钢金属烧结网是如何加工的吗
不锈钢金属烧结网也就是不锈钢烧结网是采用多层金属丝编织网,通过特殊的叠层压制与真空烧结等工艺制造而成,具有较高机械强度和整体钢性的一种新型过滤材料。 不锈钢烧结网其各层丝网的网孔相互交错、形成一种均一而理想的过滤结构,不仅克服了普通金属丝网强度低、刚性差、网孔形状不稳定的不足,而且能够对材料的孔隙大小、渗透性能和强度特...
50x50x4不锈钢方管每米多重
19.9kg/m